这几年伴随着数字化转型(DX)话题,大家逐渐开始听到 DAM 这个词,DAM 的概念越来越火,那么什么是 DAM?DAM 的中文意思就是数字资产管理,即 Digital Asset Management 的简称。然后马上又有童鞋会惊呼:“哦,那我知道,就是企业网盘!” 这种情况下,我往往会很愿意再聊聊,因为这类童鞋恰恰对企业网盘的概念根深蒂固,对 DAM 与企业网盘的界限的界定模棱两可,处于在企业网盘的基础上往前一步教育一步就可以踏到 DAM 的领域。
图片来源:《当我们在营销领域讲 “DAM”,我们在讲什么?》
在我看来,企业网盘和 DAM 的最根本区别有 3 点:
1、是私有存储还是集体共享#
企业网盘首先是私有存储,然后才是考虑是否需要共享给他人,而 **DAM 则是相反,首先是集体共享,其次才考虑私有化存储。** 这个角度的不同,决定了企业网盘和 DAM 在后续的设计理念上会有很多不一致。比如说,DAM 管理的是企业的数字资产,所以根据企业的不同组织架构,会建立不同级别的数字资产的视角和权限,每个人进入 DAM 后,首先应该是看到属于他这一级别共享的企业数字资产,其次才是自己的私有存储。有些企业甚至都不设置个人目录。而企业网盘首先考虑的是私有存储,所以系统的设计往往以 C 端用户为核心,其资料是私有存储的,直到用户自己主动去分享。我们常常看到有的企业建立了 DAM,但大量的资料却保留在个人目录中,一查系统,共享链接就有上千个。这种情况,用户本质的需求其实是网盘,而非 DAM,真正的 DAM 主要是通过组织架构和权限管理来共享数字资产,共享链接只是辅助手段而已。再比如说,当企业的员工离开企业的时候,企业网盘的做法是任其删除自己的资料,而 DAM 是不会因为谁的离开而删除资料的,因为 DAM 上的是企业数字资产,而非个人的私有存储。有一些 DAM 产品设计了员工离职的一键交接就体现了这一点。
2、元数据(metadata)#
何谓元数据?《GB/T 36073-2018 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》是这么定义的:关于数据或数据元素的数据(可能包括其数据描述),以及数据拥有权、存取路径、访问权和数据易变性的数据。简单地说,元数据是一种用于描述数据的数据,可以理解为是对数据的内容、属性、记录、关系的特征描述。元数据的典型元素包括标签、类别、编目、标题、摘要、大小、时间等等。
元数据中最常用的是标签。对于企业网盘来说,由于是私有存储为主,一方面每个人的个性化就会很大,另一方面内容的量不会很大,所以主要是通过文件夹来管理,标签的重要性没有那么高。但是 DAM 就不同,**DAM 是为集体,即一群不同用户习惯,不同价值观的人服务的,在海量的数字资产面前,需要建立多维度的标签体系,来实现统一的数字资产的定义、定位和阅览。** 比如说,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媒体文件,内容无法被索引,除了文件名和存放路径,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查找,需要通过标签的方式进行更好的利用。** 标签,是使用 DAM 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,它使得 DAM 有别于企业网盘的文件夹式管理。** 在数字营销的场景中,基于标签管理的 DAM, 使素材的取用与分类更加灵活,可以激活企业 DAM 内的数字媒体素材资源并发挥更大的价值。
一款理想的 DAM 往往在 NLP、图像识别技术上也有不错的标签能力。比如说结合专业的语料库,使得专业文章的标签更贴近专业领域的维度,通过对素材文章的打标签,精准地推送给期望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。再比如说在品牌管理方面,图像识别技术使得 DAM 的标签能力可以发挥无尽的想象空间,包括追踪品牌专属元素及 LOGO 等的版权来防止侵权、通过对素材元素的识别和打标签,帮助团队管理和流转品牌物料资源等等。
图片来源:《DAM,当 AI 遇上品牌营销内容:图像篇》
3、开放的 API#
企业网盘的目的是私有存储,所以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独立空间,而DAM 作为企业数字资产的汇聚地,通过尽可能地对接业务系统,一来解决业务与内容的割裂,比如说财务系统与扫描的发票,二来一统企业的非结构化数据中台,避免内容的蛛网化,三来实现内容的不断重复流转,比如反复被转送的邮件的附件。
综上所述,企业网盘可谓个人网盘和 DAM 的中间产物,按理说是不该存在的,但是一方面企业网盘可以带来移动办公的便利性,在规模不大的公司中,可以无限接近 DAM 的功能,另一方面,要想作为真正意义的 DAM,在协同作业、大规模用户并发、权限的颗粒度把控、流程管理上还有很多技术的瓶颈需要突破,目前还不能完全地实现 DAM 的价值,所以如果仅仅是内容的存储、分析、检索和消费,企业网盘在个人网盘的基础上,通过权限的优化,可以临时扮演 DAM。但如果涉及数字资产的价值提取、内容的数字化营销等业务与内容联动较高的场景,则更需要专业的 DAM 来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