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年伴隨著數字化轉型(DX)話題,大家逐漸開始聽到 DAM 這個詞,DAM 的概念越來越火,那麼什麼是 DAM?DAM 的中文意思就是數字資產管理,即 Digital Asset Management 的簡稱。然後馬上又有童鞋會驚呼:“哦,那我知道,就是企業網盤!” 這種情況下,我往往會很願意再聊聊,因為這類童鞋恰恰對企業網盤的概念根深蒂固,對 DAM 與企業網盤的界限的界定模棱兩可,處於在企業網盤的基礎上往前一步教育一步就可以踏到 DAM 的領域。
圖片來源:《當我們在營銷領域講 “DAM”,我們在講什麼?》
在我看來,企業網盤和 DAM 的最根本區別有 3 點:
1、是私有存儲還是集體共享#
企業網盤首先是私有存儲,然後才是考慮是否需要共享給他人,而 **DAM 則是相反,首先是集體共享,其次才考慮私有化存儲。** 這個角度的不同,決定了企業網盤和 DAM 在後續的設計理念上會有很多不一致。比如說,DAM 管理的是企業的數字資產,所以根據企業的不同組織架構,會建立不同級別的數字資產的視角和權限,每個人進入 DAM 後,首先應該是看到屬於他這一級別共享的企業數字資產,其次才是自己的私有存儲。有些企業甚至都不設置個人目錄。而企業網盤首先考慮的是私有存儲,所以系統的設計往往以 C 端用戶為核心,其資料是私有存儲的,直到用戶自己主動去分享。我們常常看到有的企業建立了 DAM,但大量的資料卻保留在個人目錄中,一查系統,共享鏈接就有上千個。這種情況,用戶本質的需求其實是網盤,而非 DAM,真正的 DAM 主要是通過組織架構和權限管理來共享數字資產,共享鏈接只是輔助手段而已。再比如說,當企業的員工離開企業的時候,企業網盤的做法是任其刪除自己的資料,而 DAM 是不會因為誰的離開而刪除資料的,因為 DAM 上的是企業數字資產,而非個人的私有存儲。有一些 DAM 產品設計了員工離職的一鍵交接就體現了這一點。
2、元數據(metadata)#
何謂元數據?《GB/T 36073-2018 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》是這麼定義的:關於數據或數據元素的數據(可能包括其數據描述),以及數據擁有權、存取路徑、訪問權和數據易變性的數據。簡單地說,元數據是一種用於描述數據的數據,可以理解為是對數據的內容、屬性、記錄、關係的特徵描述。元數據的典型元素包括標籤、類別、編目、標題、摘要、大小、時間等等。
元數據中最常用的是標籤。對於企業網盤來說,由於是私有存儲為主,一方面每個人的個性化就會很大,另一方面內容的量不會很大,所以主要是通過文件夾來管理,標籤的重要性沒有那麼高。但是 DAM 就不同,**DAM 是為集體,即一群不同用戶習慣,不同價值觀的人服務的,在海量的數字資產面前,需要建立多維度的標籤體系,來實現統一的數字資產的定義、定位和閱覽。** 比如說,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等媒體文件,內容無法被索引,除了文件名和存放路徑,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查找,需要通過標籤的方式進行更好的利用。** 標籤,是使用 DAM 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環節,它使得 DAM 有別於企業網盤的文件夾式管理。** 在數字營銷的場景中,基於標籤管理的 DAM,使素材的取用與分類更加靈活,可以激活企業 DAM 內的數字媒體素材資源並發揮更大的價值。
一款理想的 DAM 往往在 NLP、圖像識別技術上也有不錯的標籤能力。比如說結合專業的語料庫,使得專業文章的標籤更貼近專業領域的維度,通過對素材文章的打標籤,精準地推送給期望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。再比如說在品牌管理方面,圖像識別技術使得 DAM 的標籤能力可以發揮無盡的想象空間,包括追踪品牌專屬元素及 LOGO 等的版權來防止侵權、通過對素材元素的識別和打標籤,幫助團隊管理和流轉品牌物料資源等等。
圖片來源:《DAM,當 AI 遇上品牌營銷內容:圖像篇》
3、開放的 API#
企業網盤的目的是私有存儲,所以是一個較為封閉的獨立空間,而DAM 作為企業數字資產的匯聚地,通過盡可能地對接業務系統,一來解決業務與內容的割裂,比如說財務系統與掃描的發票,二來一統企業的非結構化數據中台,避免內容的蛛網化,三來實現內容的不斷重複流轉,比如反復被轉送的郵件的附件。
綜上所述,企業網盤可謂個人網盤和 DAM 的中間產物,按理說是不該存在的,但是一方面企業網盤可以帶來移動辦公的便利性,在規模不大的公司中,可以無限接近 DAM 的功能,另一方面,要想作為真正意義的 DAM,在協同作業、大規模用戶並發、權限的顆粒度把控、流程管理上還有很多技術的瓶頸需要突破,目前還不能完全地實現 DAM 的價值,所以如果僅僅是內容的存儲、分析、檢索和消費,企業網盤在個人網盤的基礎上,通過權限的優化,可以臨時扮演 DAM。但如果涉及數字資產的價值提取、內容的數字化營銷等業務與內容聯動較高的場景,則更需要專業的 DAM 來完成。